从共享农场看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创建时间:2023-04-10 10:13
浏览量:0

 

从共享农场看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共享现象自古已有,但共享现象成为共享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生产和交通工具的借用、生产者之间劳动帮工等都是经济领域的共享现象。但从无偿的共享现象发展到有偿的共享经济,是在现代才发展起来的。

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让商品、服务、数据(资源)及(人的)才能等具有共享渠道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经济社会体系),即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等,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使供需双方从中受益。

近年来,共享经济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而得到快速发展。共享经济犹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生根发芽,已经快速地渗透到了很多行业和细分市场,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多层面,如生产共享、出行旅游共享、住宿共享、物流共享、交通共享、服务共享、闲置用品共享等,并在交通、医疗、餐饮、金融、个人服务等行业出现爆发性增长。

随着共享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共享农场应运而生。

  • 一、什么是共享农场

实际上,农业是共享经济发展较早的产业,例如,上世纪在国外就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租赁等社会化有偿服务;本世纪初以来我国也发展了农业机械作业社会化有偿服务。

共享农场即把共享经济的理念和经济模式带到农场经营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经营新业态,其本质是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共享型农业生产和消费模式。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开垦田园、筑建小院,搭建自然生态圈,以自然生态的理念,共建共享农场,一方面淘汰掉中间环节,另一方面做到共享,恢复乡村美好,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共享农场起源于社区支持农业(CSA),但也区别于CSACSA是由消费者提前支付农业生产费用或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共享农场主或农户定期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双方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及销售模式。共享农场则是将不同层次的人群有机结合进,其中参与人群通过田地或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与农场主共同参与农场的生产与管理,不仅可以使农场或个人降低独自经营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还可分享农场的生产或经营成果;城市人群(消费者)可以通过劳动、参观、生活、会员等不同的形式进驻农场,享受农场资源,或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方式,参与农庄生产和打理服务,另外还可以提供实地开展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等服务,可在第一时间获得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以及获悉所订制的农产品的整个成长过程,体验农业带来的乐趣。这样通过激活乡村闲置农田,可让农民获得可观的收入、让土地与环境得到保护、让粮食变得更安全、实现更多家庭的农场梦,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自然教育,从而可实现多方受益。

共享农场类似于休闲农场,如提供农游、观光、农居、农业教育类的共享农场与休闲农场无根本区别,休闲农场的规划理论、发展策略、成功经验等可在共享农场建设过程中参照使用。但二者在功能与范围上存在差异,共享农场除具有休闲功能外,还可具有共享农机、耕地、仓贮、场所、人才等其它实用性的共享功能,其供共享的物品、资源更广,涉及面更大。因而共享农场发展模式有别于休闲农场,需要根据共享农场的特殊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 二、共享农场的发展模式

共享农场将生产者、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农器具租赁、农村闲置人口再就业、人力资源再利用等形式,实现土地、机械、农资、人才、劳动力等共享,使得农村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时效性,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生长着不同的作物,需要的资源与劳动力不均衡,可产生的共享效果也不同。因而随着农场“共享”的程度的不同,其发展的模式也会发生差异,需要合理规划设计,调节不同地域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1.全开放式共享农场

即全天候开放的共享农场。如美国就有一个“艾米农场”定了4个“随便”的规矩,门随便进、活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游客可在周一到周六的时间免费进入农场,农场店里的出售农产品如果蔬、蛋类、肉类,还有农场加工的奶酪、果酱等农产品都采取无人销售模式,消费者自己找零或移动刷卡机自己刷卡。农场大规模参观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消费者即可参与种地、采摘、学生参观、自然课堂、农场节日活动等。农场中的主要劳动者大多数为志愿者。其主盈利项目在于出售农产品、农场加工品、参观收费、亲子教育活动收费、自然教育课程费等。农场的自然教育和亲子课堂很受市民欢迎,吸引了大量客人,每年收益达百万。

再如德国的公主花园,该园创始于2009年,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广场,被人租下后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农场。该农场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也是一处公共的农耕地,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任何种植参与者都能自由出入和摘走园中的成果。目前,拥有900平方米的种植区域、售卖有机午餐的咖啡馆、休憩学习空间的社区花园、蜂房。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土特产”,种植作物500多种,其中胡萝卜就有20多种。公主花园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比如,用水果筐做种植箱,用米袋做育苗袋,将废物利用进行到底。工作人员会根据季节与作物生长进度,在展板上写明待做的农耕任务,游客随时可以参与浇水、堆肥、配土、育苗等活动。农场秉承着共享的原则,收获时节农场的任意农产品都可以共享。还会定期组织国际农业专家讲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借此机会不仅可以学习农耕知识,而且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还可以享受自给自足的生活。农场开展小型“田园音乐会”“田园长桌宴”及自然教育,中小学生可以到这里亲近自然,参与农耕,学习种植业知识。

这种模式要求农场主与参与共享的人群社会觉悟高,自觉性要强;但因参与共享的人群并不可能随时在农场种植的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及时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劳动、服务等,有时会不能及时完成当天所需的劳动或其它需求,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与效益。

2.部分资源开放式共享农场

即农场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和自身的资源特点,不是农场全时间开放,或者不是农业生产过程全过程开放,或不是农场所有资源开放(部分资源开放)。如“农具共享”、“农机共享”、“烘干设备共享”式的家庭农场,可解决家庭农场大型农机具与烘干设备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的困境。其它还如关键生产或收获(采摘)季节开放可发展为“种植共享”、“养殖共享”、“采摘共享”、“观光共享”等方式的共享农场;部分资源开放可发展为“土地共享”、“仓储共享”等式的共享农场,解决土地收效低、收获产品实时短期存贮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

这一类型典型的有观光度假农场,是指以农庄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生态景观、乡土风情等为依托,为游客提供美食、住宿、娱乐、运动等场所以及亲近自然的各种体验等,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如意大利农业观光旅游区。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绿色农业旅游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验自然野趣,与农民同吃住、同劳作。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是首个将农业旅游纳入法律体系的国家,旅游农场需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方可取得许可。目前,意大利绿色农业旅游已不再是传统的旅游观光,而是在传统农业旅游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提倡“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让乡村成为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空间,农业资源潜力得以深度开发,农民拓宽增收途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关系。

3.田地认领式共享农场

适合近郊的家庭农场实施,源于瑞士和日本,也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目前这种模式在欧洲、美洲、亚洲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就是让城市居民(消费者、学生等)选择“认领一块田”的模式走进田园,认领了土地的会员可以选择定期或不定期选择闲暇时自己或带孩子一同去共享农场观光并参与田间劳作。这种田地认领式共享农场模式现阶段可有发展一定的规模,通过消费者或家庭自耕自收的生活,既利于健康锻炼、亲近自然减压,也能自享绿色果蔬,体验劳动的快乐、丰收的收获。

如北京西郊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占地230亩,采取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理念,在经营模式上灵活多样,消费者可以在农庄认领30平方米的“劳动份额”菜地,自耕自种,除了间作、轮作等有机种植方式外,农庄还引入发酵床养猪、自然养鸡等养殖方式,而秸秆、粪便等生产余料则用来堆肥等,形成了“种植——养殖——堆肥”的生态循环系统。消费者还可以与农庄订购“配送份额”,每周都会收到新鲜农产品,可以选择配送到家、配送到取菜点,或亲自到农园来取。

广州的艾米农场,首创共享农田模式,实施闲置农田托管计划,凡是有闲置的优质农田,都可以向艾米提供农田托管的需求。经过环境审核后的农田,将会由艾米统一进行建设管理,成为艾米共享农场的一员。采用会员制和订单式农业,城市家庭只需要在线下单,认购农场成为会员,艾米农场即为其配置种植专属管家和服务专属管家。

4.参与教育式共享农场

即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与家庭农场生产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通过学生在农场种植农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参与养殖动物等过程,不仅能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作物、动物生长发育的关系,还体验了劳动的艰辛,自然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且还能将劳动教育、情意教育、挫折教育、理财教育渗入其中。

欧美很多共享农场都与学校合作,推出亲子科普教育,如美国的“教育农园”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农场经营者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为内涵,对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或一般游客设计体验活动,经由详实的引导解说服务,满足游客知性及体验的需求,完成自然生态教育,同时促进城乡交流。

国内也有这种模式存在,如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开办“开心农场”,一年四季各种农作物轮种,分片划出责任区,实行承包责任制,各班学生一起参与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拔草、收获等过程,开展蔬菜爱心义卖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效果。

5.夏令营式共享农场

即共享农场利用学生暑、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农场管理与劳动,体验劳动收获的乐趣。目前国内外均比较多,如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的“农耕夏令营”,以户外体验为主,内容主要涉及种菜体验、采野菜、户外生火做饭、亲手做馒头、搭帐篷、篝火晚会、户外野营等。小蜜蜂生态农场组织的“都市小农夫夏令营”,以回归土地、学会感恩、拓展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为宗旨。其它如一些组织的英国YeoValley农场游学夏令营、“农耕游学夏令营”等。但目前这些活动的组织多是一些社会单位、企业等组织,以共享农场为主体组织的比较少,因而设计的理论与方式与农场实际生活差异较大。

6.综合模式共享农场

日本的Mafarm农场是一家综合模式的共享农场,其运营模式分为四大特色板块:会员制都市小农园;农业专门学校;农产品直营;农田土地租赁平台。这四大特色板块为目前农场主要的收入来源。Mafarm农场成立于2007年,以“创建自产自消的社会”为目标,着眼于农业领域中“人、事、物”,以“让农业更有趣,让更多人爱上农业”为美好愿景,因其独特的农业创新之路,获得了日本中央政府的表彰,成为日本乃至海内外闻名的网红农场。

会员制都市小农园,是由距离市区车程在30min内的闲置农地包装而成,每周会派遣农业专业人员在小农园进行现场指导,为了增加项目黏性,还会向租地客户邮寄新品种蔬菜种子和各种主题活动的资讯,吸引客户参与农事活动。其模式创新不仅解决了大量的闲置农地,同时也解决了农地的土地增值。Mafarm公司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创办的农业专科学校,开设有务农技术、农业经营和蜜蜂养殖3个专业。计划培养10万专业“快乐务农”的毕业生。Ma farm拥有3家自营的蔬菜直营店,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菜店,而是具有超级设计感的蔬菜卖场,让客人有快乐的体验感。产品直营店推动了农产品的当地化生产与消费,最大化实现产、供、销的“本地化”。减少了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本地化”保持了农产品的新鲜与流转成本的降低,真正达到了多赢。Ma farm农场设计了一个“农园土地租赁经纪”平台,闲置农地的人可以上网登记自己的土地位置,想租赁土地的人可以在平台上搜索相关信息,Ma farm农场作为一个专业的“第三方”会提供撮合甲乙方合作的“经纪”工作,使交易变得简单、顺畅。

生产方面,Ma farm农场充分对接市场供需两端,打造都市人的蔬果地,从共享体验农园到农业培训学校,从农产品的种植、流通与销售到农业业务咨询服务,为农业全产业链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盈利模式上,主要由都市小农园、农业专业学校、农产品直营、农园土地租赁经济四大块组成,每一部分各自独立并有其自身的运营模式,并且都有一定的盈利。

 

  • 三、共享农场的主要盈利模式

  • 1.售卖产品

出售天然蔬菜、水果、畜产品是美国“艾米农场”的主要营业收入之一,运用此盈利模式的还有一些非营利的农庄,如德国的“公主花园”,通过在当地的市集上售卖农庄的各种有机食物,来增加农庄收入。国外农场大多数都是走标准化有机种植的路线,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共享农庄的发展也会促进优质农产品价值的提升。

2.资源租赁

资源租赁模式也是共享农庄盈利方式之一,共享农庄可以租赁的资源不仅包括土地、农机、仓储、物流等,还可以是农场内的闲置资源,通过资源租赁既能赚钱又可以产生社会效益。日本Mafarm的“都市小农园”以及我国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月亮湾开心农场,都是以田园地租为主要赢利点,让人们用认领一块田的形式走进田间,认领了土地的会员可以自己或带着朋友随时到农场里劳作、观光。这种通过自耕自种的生活方式,既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也可以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快乐。

3.延伸价值

很多欧美国家的共享农场通过与学校合作的方式,推出亲子科普教育,如美国的“艾米农场”,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与家庭农场生产结合,学生在农场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作物,参与养殖动物等过程,将劳动教育渗入其中,以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农村生活文化等资源为内涵,为游客设计体验活动。日本Mafarm成立的专业农业学校,开设有关农技课程,通过收学费来增加农庄的收入。英国YeoValley农场通过组织游学夏令营,让学生到农场参与管理与劳动,体验劳动收获的乐趣,农场以接待学生、培训教育为主要赢利点。

此外,共享农场还可以通过主题营销吸引游客,从品牌、主题、设计、创意、风格到业态、招商、运营、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相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完备商业体系和成熟商业模式。通过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四、展望

“共享农场”作为一种平台化思维的产物,对于政府、农场主、农民以及城市消费者而言,可谓“四赢”局面。对于政府而言,“共享农场”模式,通过使用权的交易,将农场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重新匹配,将不确定的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间接地缓解了城乡差距问题。对于农场和农民而言,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够和以往低频消费的用户建立强连接。

由于我国共享农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未来,共享农场的发展趋势将是精细化运营,细致规划、资源整合、专业化运营,从粗放式的运营转变为细致化运营。同时,共享农场的形式也会多元化,根据资源条件、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不同形式的共享农场应以市场和盈利能力为导向,锁定各自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将农业、旅游、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多种形式的共享农场。然后,共享农场的大数据平台将会兴起,使共享农场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农场更加信息化,吸引更多的农场入住,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消费和了解共享农场。最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共享农场逐渐智能化。共享农场将逐渐发展成为智慧共享农场,智慧共享农场有3个表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交易过程智能化、消费体验智能化,将会带给人们极致的生产体验和消费体验。

虽然共享农场目前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但共享农场有多种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随着共享农场逐渐在全国推广普及,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一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

 

 

 

 

参考资料:

黄季焜.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李华等.“共享+农业”共享农场引领农业共享经济

朱南燕等.我国共享农场的发展模式设计探究

张鑫等.国内外共享农庄模式对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影响